• <del id="k7g2n"><acronym id="k7g2n"></acronym></del>
  • <del id="k7g2n"></del><nav id="k7g2n"><tt id="k7g2n"></tt></nav>
  • <del id="k7g2n"><rp id="k7g2n"></rp></del><del id="k7g2n"></del>
  • <nav id="k7g2n"></nav><input id="k7g2n"></input>
  • <nav id="k7g2n"></nav><nav id="k7g2n"><dl id="k7g2n"><track id="k7g2n"></track></dl></nav>
    <sub id="k7g2n"><s id="k7g2n"><dl id="k7g2n"></dl></s></sub>
  • <del id="k7g2n"></del>
  • <font id="k7g2n"></font>
  • <sub id="k7g2n"><s id="k7g2n"><track id="k7g2n"></track></s></sub>
  •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服務

    馬鞍山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完成情況新聞發布會召開

    發布日期:2019-12-12   瀏覽:1601   信息來源:市政府


    尊敬的各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

    大家好!

    歡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聞發布會,首先我代表馬鞍山市農業農村局,對各位新聞界朋友長期以來對我市農業農村事業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工作給予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此表示誠摯感謝!下面,我將馬鞍山市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工作情況向大家作簡要通報。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是農村產權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通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身份認定和確權到戶,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圍繞“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兩項改革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已經上升到中央政策層面,成為當前推動“三農”工作的重要決策部署。

    自2017年底我市啟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關心和全市各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下,我局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以盤活農村“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為抓手,注重程序,狠抓關鍵,扎實推進各項改革任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市現已率先在全省全面完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通過改革,全市425個村逐步構建了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創新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探索了集體經濟新形式,為全省農村改革發展培育了一批典型模式。

    一是明確產權歸屬,家底全面摸清。通過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查實集體資產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將集體資產按照經營性、非經營性和資源性分類登記,實行臺賬管理,并錄入全國清產核資管理系統,實現了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制度化、規范化、信息化。全市425個村(涉農社區)共有經營性資產10.06億元、非經營性資產25.52億元;農用地面積322.10萬畝、建設用地面積37.04萬畝。

    二是賦予股份權能,農民持續增收。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以戶為單位向成員發放股權證書,保障了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實際占有權。目前,全市實現可量化資產全部量化,總額共計5.14億元,界定成員數共計146.22萬人。通過成員自治,制定集體經濟組織章程,明確集體收益分配制度,讓每位成員共享改革成果。到2018年底,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1267元,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盤活資源要素,集體經濟變活。通過股權紐帶盤活村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和閑置的房屋、設備等,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強。2018年全市經營性收入村均達28.5萬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全省10.3萬元),實現農戶分紅1426萬元,有效釋放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

    ??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牢牢把握“股改”關鍵環節。一是依法依規清產核資。按照“程序規范、過程公開、專業清查、群眾參與”要求,實行清查、登記、核實、公示、確認、建立臺賬、審核備案、匯總上報、納入平臺的 “九步工作法”,對村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查,界定權屬,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同時,全面清理債權債務,建立健全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二是實事求是確認身份。按照引導不主導的原則,一村一策制定農村集體成員界定方案,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等因素,規范戶籍調查、人員核對、公示確認等程序,做到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三是公平合理折股量化。采取“一次性核定資產、一次性確定股權、一次性配股到戶”、“生不增、死不減、進不增、出不減”靜態授權方式,將集體資源性和經營性資產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全體成員。股權分配方面,按2:8的比例設立集體股和成員股,實現集體和個人利益兼顧。目前,全市425個村均已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

    ??在農村“三變”改革方面,積極探索“三變”實現形式。一是推動集體資源變資產。引導各村將土地、林地、水面等集體資源經營權依法有序流轉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承接主體,開展股份合作,按股比獲得收益分紅。當涂縣制定出臺農村集體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集體資產等交易細則,通過建立“覆蓋城鄉、三級聯動、一體運作”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2018年完成農村產權交易750宗、交易額超億元,溢價4125萬元,溢價率57.7%,集體經營性收入持續增長,46個村收入超50萬元。二是推動財政資金變股金。引導村集體將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業農村的發展類、扶持類資金以及由此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量化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入到經濟效益好、發展前景廣、具有法人資格的經營主體,獲得股份收益。我局創新實施的“金秸桿”工程,通過整合農業產業化項目資金,統一為項目村購置摟草機、打捆機、抓草機等機械設備,發展秸稈產業化,獲得利潤與財政補貼共70元/噸,村均有望增加7萬元經營性收入。三是推動農民變股東。鼓勵和引導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以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住房財產權入股農業經營主體,采取“經營主體+基地+農戶”、“旅游公司+農戶”等形式,開展股份合作,讓農民作為股東獲得收益分紅。如市經開區太倉村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并依托村委會平臺,組建了“一園二社三公司”,成立太倉農民創業園,打造農資專業合作社、蔬菜專業合作社,做強園林綠化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勞務服務公司,建立了“統一經營,收益保底,按股分配”的村級資產管理運營新機制。目前,已經實現人均5000元的七次分紅,農民財產性收入實現大提升。

    ??在增加集體收入方面,我局全力拓寬發展路徑。一是發展產業帶動。根據各村不同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引導農戶開展生產經營,當涂縣大公圩地區充分利用水面資源優勢,突出做好河蟹養殖文章,形成蟹苗生產、河蟹養殖、集中銷售產業鏈,有效增加村集體收入。二是堅持服務創收。通過架起村民與企業、政府的橋梁,為村民搭建應聘工作平臺,并提供優質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和縣石楊鎮依托鎮村企業優勢,全鎮推進村級勞務公司發展,目前,全鎮11個村成立11個勞務公司,促進1000余名農民群眾就業創業,村均年創收凈利潤11.5萬元。三是實現抱團發展。由政府主導,打破“單打獨斗”的舊格局,通過整合資金、土地、政策等資源,由兩個或多個村共同投資發展集體經濟經營性項目,共同享有項目收益。含山縣陶廠鎮率先實行整鎮推進、抱團發展“金稻漁”項目,整合10個村的市縣扶持資金,投資潤德農業實施稻蝦共養項目,每年每村保底收益4萬元。

    下一步,我局將進一步推深做實兩項改革工作,努力為全市鄉村振興探索改革新路徑、為全市農業農村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最后,我代表市農業農村局,衷心希望各位領導、媒體朋友和社會各界繼續關心支持我市農業農村工作。 


    返回頂部
    服務引導
    查看完整引導
    日本少妇AA一级特黄大片aPP
  • <del id="k7g2n"><acronym id="k7g2n"></acronym></del>
  • <del id="k7g2n"></del><nav id="k7g2n"><tt id="k7g2n"></tt></nav>
  • <del id="k7g2n"><rp id="k7g2n"></rp></del><del id="k7g2n"></del>
  • <nav id="k7g2n"></nav><input id="k7g2n"></input>
  • <nav id="k7g2n"></nav><nav id="k7g2n"><dl id="k7g2n"><track id="k7g2n"></track></dl></nav>
    <sub id="k7g2n"><s id="k7g2n"><dl id="k7g2n"></dl></s></sub>
  • <del id="k7g2n"></del>
  • <font id="k7g2n"></font>
  • <sub id="k7g2n"><s id="k7g2n"><track id="k7g2n"></track></s></sub>